当前位置:甘肃省 > 兰州市 > 城关区 > 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肾病科
科室信息
科室名称:肾病科
所属医院: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医生:6
联系电话:0931-8625200(总机) 0931-8625200-6801
联系地址: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西路1号 [查看地图]
综合得分:5/10分
医疗评分:
5分
服务评分:
5分
价格评分:
5分
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科室概况
肾病科始建于1976年,在开展常规肾脏病临床诊疗工作的基础上,于1982年在全省医院首家开展常规腹膜透析工作。1992年开展血液透析工作。现有人员组成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4人、硕士生导师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1人, 50%以上为研究生学历,人员结构合理,技术力量雄厚;科室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发展壮大,现承担我省各种肾脏疾病的诊治及疑难杂症、危重病的救治工作以及全省基层医疗单位临床医师的专科培训和指导工作;为兰州大学临床肾脏病研究生培养基地和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学术水平及专业技术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科室具备完善的肾脏病疾病诊疗体系及肾脏病临床药物试验管理制度,承担肾脏内科常规治疗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泌尿系感染,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临床疾病的诊疗、人工肾替代疗法及肾脏疾病基础理论的科研、教学等工作,特别是在难治性肾病,危重急性肾衰竭的救治、药物性中毒、继发性肾脏病(包括狼疮性肾病、乙肝相关性肾炎、ANCA相关性肾炎、糖尿病性肾病及高血压肾损害等)、肾移植相关内科诊疗,慢性肾衰竭的血液净化一体化治疗领域方面具有一定的领先水平;年门诊量达6800余人次,年均住院病人约500余人次,每年完成肾脏组织活检诊疗术280人次左右,常规化开展的临床病理诊断技术成熟和完善;同时完全能满足药物临床试验的条件需求,具备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和高质量科研能力。我们将致力于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承诺努力提供优质医疗和优良服务以满足患者的需要。本专业血液透析中心1992年起规模化开展血液透析工作,现已发展为有瑞典进口血液透析机(AK95型号单泵机,AK100型号双泵机),德国产费森尤斯4008S血滤机,日本产日机装DBB27型单人用血液透析装置,伦拿创透析器复用装置,可供1720床使用的国产TNROE4反渗水处理设备,供复用机专用的进口(ZyZATECH型)反渗水处理设备。同时具备抢救急、危重病人所具备的配套设施及应急处理能力。目前血液净化中心能开展常规血液透析(HD)、单纯超滤、血液灌流(HP)、血液透析滤过(HDF)、、组合型人工肾、免疫吸附、血浆置换及腹水浓缩回输等血液净化技术。现积极配合相关科室共同开展危重疾病患者CBP的抢救技术。近期又常规开展了小儿血液透析,最小年龄为5岁。年透析病人达5000以上人次,在省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血透室现有专职医师2名,护士8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3名,护士2名)。均接受过正规技术培训和上岗考核,能够熟练开展临床诊疗、各项技术操作和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紧急处理;能够根据不同病情需要设定个体化透析方案及全方位的一体化血液净化治疗服务。配合血液净化治疗现已常规开展各种血管通路建立:临时性、长期性中心静脉双腔导管置管术(颈内V、锁骨下V、股V等)、长期性动静脉内瘘吻合手术(包括自体血管移植内瘘成型术),以及内瘘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处理;肝素化、无肝素化血液净化以及体外抗凝技术应用。并能有力地配合全院各科重症病人的抢救工作及脏器移植工作。随着血透室医护人员透析技术的不断提高及新业务的开展,透析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透析病人逐年增加,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近5年科室发表正式期刊论文18篇,主持全省学术会议2次,完成省厅及兰州大学科研课题5项,获专利成果两项;现承担省厅及兰大在研科研课题4项。参与国家级正规医学教材编写三部。本科室负责联合省内其他医院于1991年、1995年、2002、2006年成功地举办了四届甘肃省肾脏病学术交流会,2000年举办了第二届西北五省区肾脏病学术交流会,2008年先后主办了第三个世界肾脏病日甘肃省宣传活动、甘肃省肾脏病2008学术年会暨首届血液净化论坛,成功组织举办了两届省级中华医学会肾病继续教育学习班。科室医护人员多次参加过甘肃省、西北五省区以及中华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中华肾脏病学会《血液净化论坛》及国际肾脏病学术研讨会议;接受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的培训,国家肾脏病医学诊治进展高级医师提高班以及《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培训班》的学习;近年曾多次组织并参加新药临床试验,参与完成新药临床试验20余次,做为牵头单位完成药物临床试验6项。
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先进设备
暂无相关信息
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所获荣誉
暂无相关信息
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治疗范围
暂无相关信息
热门内科科室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