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市 > 东城区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 急诊中心
科室信息
科室名称:急诊中心
所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科室医生:9
联系电话:010-58269911(总机),010-58266699(预约咨询)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 [查看地图]
综合得分:5/10分
医疗评分:
5分
服务评分:
5分
价格评分:
5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中心科室概况
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89年,经历了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和辛勤耕耘,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拥有自己独特诊疗风格和模式,集医、教、研于一体的适应现代急诊医学发展的专业学科。 2004年顺应首都城市建设发展及亦庄开发区功能配套要求建设同仁医院南区,南区急诊科继续秉承百年同仁雄厚医疗、科研、人才优势,立足开发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为整合优势资源,2015年西区急诊科与南区急诊科共同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医院急诊中心”。作为我院亚重点学科,中心一直将急诊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拥有医护近190人(医师63名、护士124名),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11名,主治医师30名,主管护师12名。为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博士5名,硕士34名,在读博士6名,在读硕士6名。区域设置有急诊流水区、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区、急诊病房、EICU全套体系。专业诊室包括内科、外科、神经内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妇产科等,配备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手术缝合室、药房、放射诊断室、检验中心,每天24小时接诊各种急症患者。建立有完整的现代急救医学体系,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多发伤、高危孕产妇开通急救绿色通道,依托北京同仁医院眼、耳鼻喉科这一特色建立的颅颌面创伤中心,为头面部复合伤的患者提供了更高效的救治途径和快捷有效的抢救绿色通道,为多发伤、复合伤等危重症的救治提供了有效保障。急诊诊治病人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年急诊量北京市位列第一,全年急诊总量达30余万人次,平均每天接诊急诊患者近900余人,年均抢救500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位居全市三级甲等医院前列。以高效的预检分诊流程、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人性化的服务管理方式完成了逐年增长的急诊诊疗工作、抢救任务和各种紧急救援任务,与此同时担负着维护首都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职责。医疗技术、急诊教育、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均居市属前列。作为急诊专业医疗和护理的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首医5年制、7年制教学、急诊医生规范化培训、首医急诊医学专升本教学、首医护理高职班、大专班、夜大班急救护理学教学、北京护士学校临床教学等诸多教学任务。作为急诊医学最早的硕士点之一,培养硕士研究生近40人,每年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并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首都医科大学科研项目。自2011年起主办每年一届的 “全国心脑血管急症同仁论坛”,2018年为第七届,深受来自全国同道的好评,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同仁品牌。连续十余年承办“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急危重症与监护论坛”。作为主办单位之一,连续十余届参与首都急危重症医学高峰论坛。同仁医院西区急诊科位于市中心崇文门,多年来在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突出短疗程、低成本、全程服务、出院随访的诊疗特色,深受患者的欢迎。与相关科室合作开通了“急性脑血管病的绿色通道”,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予超早期动脉或静脉溶栓治疗,有效率达95%以上。同时还开展其它介入神经放射学方面的工作,已完成千逾例脑血管病的检查与治疗,如外伤性颈内动脉海棉窦瘘及硬脑膜动静脉的栓塞治疗,有效率达95%以上。对急性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血管性突发耳聋的介入治疗,突破了传统的疗法,使治愈及有效率均明显升高。同仁医院南区急诊科位于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区域内唯一的三级甲等医院以及具有的独特地理位置,南区急诊科在10余年的发展中逐步成为区域医疗中心,建立起以各种急危重病人的抢救、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中毒、复合伤等救治为主的学科特色。为提高区域内急诊急救的水平,南区急诊科还与120急救中心联合,积极探索三级医院参与的院前急救。同时与周边的医联体所属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区域性医疗救治中心的龙头核心作用,加强区域内各医院间合作,通过绿色通道实现医院之间无缝对接。同舟共济创新业,仁心妙术医病家。同仁急诊中心将秉承百年同仁、精诚勤和的同仁精神以科学的管理、规范的技术、专业的人员、先进的装备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护理服务。两区将携手并进在医、教、研三方面打造一流的急危重病人医疗救治中心,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中心和急诊医学研究及人才培养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中心先进设备
暂无相关信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中心所获荣誉
暂无相关信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中心治疗范围
暂无相关信息
热门急诊科科室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