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省 > 合肥市 > 蜀山区 >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脑外科
科室信息
科室名称:脑外科
所属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医生:2
联系电话:0551-2821852/0551-2816764/0551-2821605
联系地址:合肥市梅山路117号 [查看地图]
综合得分:5/10分
医疗评分:
5分
服务评分:
5分
价格评分:
5分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外科科室概况
该科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科室。主要开展颅脑外伤、颅内肿瘤、椎管内肿瘤、颅脑先天性畸形、颅内血管性疾病如: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高血压脑出血等疾病的手术及非手术治疗,尤其对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费用低的特点。该科率先在省内运用针灸、推拿、理疗、运动疗法、手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等造成的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开展综合康复治疗,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好评。科室还担负着院内外的临床急诊抢救工作,参与一项国家级“十五”科技攻关科研课题的临床研究,积极探索神经外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道路。病房拥有优雅舒适的住院环境,良好周到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康复治疗容易被忽视的环节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存压力的迅速增加,神经外科疾病如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部分幸存者中遗留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功能障碍、焦虑、抑郁、记忆缺损和人格改变、失语(言语困难)等认知、行为和心理方面的障碍以及大脑综合能力的障碍。脑功能损伤的高致残率给病人、家庭及社会均造成很大的伤害和压力,功能障碍是脑组织损伤的程度,治疗经过以及损伤后并发症等各种因素的结果,故积极开展脑功能损伤后的早期康复,预防并发症,减少后遗症,尽可能恢复患者的各种功能很有必要。脑功能损伤后的康复是指应用各种运动疗法,理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心理治疗,支具矫形以及按摩、针灸等方法,旨在改善颅脑外伤病人的各种功能障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最终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安徽省中医院外六科(脑病康复中心)是以治疗各种神经功能损伤如脑、脊髓肿瘤、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中风)引起的偏瘫、失语等后遗症,采用现代康复医学措施结合先进的手术治疗方法治疗各种神经功能损伤,效果显著,同时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应用针灸、推拿、理疗对上述疾病进行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众多饱受脑病病魔困扰的患者得到更有效、更彻底的治疗,早日恢复健康,回归社会。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颅内血肿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采用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护血肿周围脑组织,预防和治疗脑水肿和颅内高压,防止再出血,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但内科保守治疗只对出血量较少的轻患者有效,对于出血量较多的重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及时清除压迫,可使相当一部分患者获得挽救,手术治疗方法在100年的期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是1994年开始在临床开展,该手术运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针钻一体,设计合理,操作简便,易固定、密闭性好,由于具有三压、粉碎技术,由尿激酶和肝素组成的血肿液反剂能通过血肿粉碎针均匀的分布到血肿内,引流效果明显,安全有效,适用于具有CT的单位开展,特别是可以在保持颅内压平稳的情况下对血肿进行连续引流、置换,并可通过有效的止血技术对再出血进行防治,该种方法极大地简化了治疗颅内血肿的步骤,在治疗上突破了对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的限制(最大成功病例为98岁,最小的成功病例为3天的婴儿),通过几年来全国医院10万多临床病例实践,与其他方法相比较,该方法是目前治疗颅内血肿特别是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理想方法。利用专利器械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肿粉碎穿刺针作为小创伤一次性快速进取血肿的工具,快速建立起清除颅内血肿的工作通道,由于该针具的特殊设计,使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只需受一次性微小针道创伤即可进入血肿,不但避免了脑组织再损伤和再出血的发生,而且利用颅骨自锁固定技术,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通过快速建立起的工作通道,能立即排出颅内液态,半固态血肿,迅速缓解颅内压,为降低死亡率、效残率,提高生存质量打下了基础,该针具还具有连续冲洗清除血肿的能力,可在治疗中保持颅内压力平稳,这点对治疗高龄患者成尤为重要。该科自2001年起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及脑外伤致颅内出血数十例(出血量在25~120ml),具有创伤小、麻醉简便、恢复快、疗效好、费用低的特点,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外科先进设备
暂无相关信息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外科所获荣誉
暂无相关信息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外科治疗范围
暂无相关信息
热门外科科室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